size

  1. 24"(29.88 * 53.69) => 1604cm^2
  2. 27"(33.62 * 59.77) => 2009cm^2
  3. 32"(39.84 * 70.84) => 2822cm^2

挑選對應主要是 解析度 等等談 其次是桌深

最後是小Tips 是

24" * 1.25 = 27" 24" * 1.75 = 32"

解析度 / DPI

Apple推出的retina 標準為 2560x1440 @ 27 Apple iMac 27 2880x1800 @ 15.4 Apple Retina MacBook Pro 15"

其實主要就是螢幕尺寸對應的解析度

1.(2560^2 * 1440^2)^-2 / 27" => 108.79 PPI

為何要這麼高的解析度?

主要是為了解決像素點 如果解析低螢幕太大就會看到小點點 image

不想看到點點 就要拉高解析縮小螢幕 image

所以可以推論出 32

  1. 27"建議2k
  2. 24"建議1080p
  3. 32"建議4k

亮度

亮度主要影響兩點 一個是光源下是否會變成 PWM 調光

另一點為-HDR

PWM

  1. PWM調光
    1. 原理是由每秒n次閃爍調光
    2. 低光源下眼睛容易疲勞
    3. 便宜
  2. DC調光
    1. 原理是直流變頻
    2. 不易疲勞

相關認證為

  1. TÜV Eyesafe Display (2020/06)
  2. TÜV Flicker-free
  3. TÜV Low Blue Light
    1. 原理是將415~455nm的能量強度降低50%

link

HDR

  1. HDR Video
  2. 要通過HDR標準才能稱得上HDR

HDR

由上圖所知 亮度低於400 連HDR400都稱不上

但為何市面上都在宣稱自己是 HDR 10 HDR 400 因為

DisplayHDR 400 高於 HDR 10

更多詳情

MPRT

G2G

Input Lag

  1. 接下來3個一起提
  2. MPRT 螢幕反應時間
  3. G2G 螢幕顏色從 灰色白色灰色 時間
  4. 輸入延遲

為何要說MPRT越低越好 因為

以 60hz螢幕舉例 就是1秒鐘 顯示 60張畫面 平均每張畫面 存在0.016秒=16ms

那5ms跟1ms的螢幕 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

差別在於 螢幕可接受畫面訊號 的時間

16毫秒中 1ms用來顯示畫面 所以我可接受訊號時間為15毫秒

16毫秒鐘 5ms用來顯示畫面 所以我可接受訊號時間為11毫秒

link

那g2g又為何而來?

因為 MPRT 可以作弊 而 g2g不行

  1. MPRT 為
  2. 那就有人想到拉 全開全關全開
  3. 那我只要電壓(加速度)開到最大就好拉
  4. 也就有了作弊的方式
  5. 也就延伸出g2g

g2g測試方式為

g2g

link

其實還有各個灰階之間的變化。

以8-bit色階而言,最亮到最暗共有256個刻度

0為最暗,255為最亮(最紅、最綠、或最藍)

假如今日是從「灰階值為5的藍」轉成「灰階值為120的藍」

inputlag Video

由影片得知兩款螢幕 同時間下 顯示的時間不盡相同 所以也是越低越好